不耻下问

[ bù chǐ xià wèn ]

不耻下问拼音

[ bù chǐ xià wèn ]

不耻下问的意思

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,而不觉得不好意思。

不耻下问出处

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

成语基本释义:

成语正音
问,不能读作“wén”。
成语繁体
不恥下問
成语用法
动宾式;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,形容虚心求教

不耻下问近义词

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

不耻下问反义词

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

不耻下问成语典故

解释:不以向地位、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,形容虚心好学。耻:羞耻。这个成语来源于《论语.公冶长》,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。然而孔子认为,无论什么人,包括他自己,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。一次,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,他不时向人询问,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。有人在背后嘲笑他,说他不懂礼仪,什么都要问。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:“对于不懂的事,问个明白,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。”那时,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(音yu),虚心好学,为人正直。当时社会有个习惯,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,给他另起一个称号,叫谥(音shi)号。按照这个习俗,孔圉死后,授于他的谥号为“文”,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。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,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,于是就去问孔子:“老师,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‘文’呢?”孔子回答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,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、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,所以可以用“文”字作为他的谥号。

不耻下问造句

  • 1、对学过的东西要温故知新,对不认识的东西要不耻下问,对于学习要学而不厌
  • 2、不耻下问,知错则改,学而不厌诲人不倦
  • 3、我们一直在讲求公平,客观,在讲求不耻下问,然而,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根本做不到。取而代之的,是人的顽固不化
  • 4、三人行必有我师,有问题要不耻下问;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
  • 5、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位很积极主动的学者,不懂的东西他会不耻下问

不耻下问英语翻译

暂无英语翻译

不耻下问成语接龙

  • 问牛知马  比喻从旁推究,弄清楚事情真相。
  • 问舍求田  只知道置产业。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。
  • 问心无愧  问心:问问自己。扪心自问,毫无愧色。
  • 问诸水滨  滨:水边。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。
  • 问罪之师  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。
  • 问长问短  仔细地问,表示关心。
  • 问寒问暖  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很关心。
  • 问安视寝  指古代诸侯、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。同“问安视膳”。
  • 问鼎轻重  问鼎的大小轻重。指妄图夺取天下。
  • 问鼎中原  问:询问,鼎:古代煮东西的器物,三足两耳。中原:黄河中下游一带,指疆域领土。比喻企图夺取天下。
  • 问十道百  犹言问一答十。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。
  • 问柳评花  比喻狎妓。
  • 问柳寻花  ①玩赏春景。②后人以“花”、“柳”比喻妓女,故指狎妓。
  • 问一答十  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。
  • 问安视膳  每日必问安,每餐必在左。指古代诸侯、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。
  • 问道于盲  向瞎子问路。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,不解决问题。
  • 问羊知马  比喻从旁推究,弄清楚事情真相。
  • 问官答花  指答非所问。
  • 问寝视膳  指古代诸侯、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。同“问安视膳”。
  • 问天买卦  求问上天以卜吉凶。

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,而不觉得不好意思。

春秋成语大全网提供成语不耻下问的意思及近义词、反义词、英语翻译、出处和不耻下问造句等详细信息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mcgbzx.com/chengyu/buchixiawen.html

相关推荐

  • 恬不知耻 唐·冯贽《云仙杂记》卷八:“倪芳饮后,必有狂怪,恬然不耻。”宋·吕祖谦《左氏博议·卫礼至为铭》:“卫礼至行险,侥幸而取其国,恬不知耻,反勒其功于铭,以章示后。”
  • 敏而好学 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’”
  • 三人行,必有我师 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吾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  • 抽丁拔楔 元·李寿卿《度柳翠》第四折:“大众恐有不能了达,心生疑惑者,请垂下问,我与他抽丁拔楔。”一本作“抽丁抽楔”。
  • 不愧下学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是以君王无羞亟问,不愧下学。”
  • 不媿下学 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是以君王无羞亟问,不媿下学。”
  • 不耻最后 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夫诱道争远,非先则后也。而先后心皆在于臣,上何以调于马,此君之所以后也。”
  • 拔丁抽楔 元·无名氏《度柳翠》第四折:“大众恐有不能了达,心生疑惑者,请垂下问,我与他拔丁抽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