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犯躐”。
⒈ 亦作“犯躐”。犹侵扰。
引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今大夫 国子 兴其众庶,以犯猎 吴国 之师徒,天若不知有罪,则何以使下国胜!”韦昭 注:“犯,陵也;猎,震也。”唐 杜牧 《守论》:“故能大者诛锄,小者惠来,不然, 周 秦 之郊,几为犯猎哉。”宋 苏轼 《应制举上两制书》:“至於三代之际,亦各输其才而安其习,以不相犯躐。”
1.见"犯猎"。
1.平庸低劣。
1.《诗.大雅.生民》:"诞我祀如何……载燔载烈,以兴嗣岁。"毛传:"傅火曰燔,贯之加于火曰烈。"孔颖达疏:"傅火曰燔,谓加火烧之。《商颂》曰:'如火烈烈',则烈是火猛之意。不可近烧,故云贯之加于火上曰烈,即今之炙肉也。"后因以"燔烈"指祭祀时燔燎牲体。
1.颈部两面被毛之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