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)
(zhì)

伏锧

  • [  fú zhì  ] 
  • ㄈㄨˊ ㄓˋ
  • WDY QRFM

伏锧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亦作“伏质”。

⒉  古代有腰斩的死刑,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,故称“伏锧”。质,通“锧”,砧。亦泛指被处死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亦作“伏质”。古代有腰斩的死刑,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,故称“伏鑕”。质,通“鑕”,砧。亦泛指被处死。

《史记·张丞相列传》:“苍 坐法当斩,解衣伏质。”
汉 班彪 《王命论》:“勇如 信、布,强如 梁、籍,成如 王莽,然卒润鑊伏鑕,烹醢分裂。”
唐 陈子昂 《谢衣表》:“以其伏鑕之魂,更辱赐衣之宠。”
明 沉德符 《野获编·科场·孙蕡陈遇》:“盖仕宦二十年,一禁繫,一从戎,四为下僚,仅一入史局,而不免伏鑕。”

伏锧(fu zhi)同音词

  • 1、跗蹠[fū zhí ]

    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,通常没有羽毛,表皮角质鳞状。

  • 2、鈇质[fǔ zhì ]

    1.见"鈇锧"。

  • 3、鈇锧[fǔ zhì ]

    1.亦作"鈇质"。 2.古代斩人的刑具。借指腰斩之罪。锧﹐垫在下面的砧板。 3.星名。

  • 4、肤知[fū zhī ]

    1.肤浅的见闻。

  • 5、扶支[fú zhī ]

    1.犹扶持,扶助。

  • 6、扶植[fú zhí ]

    扶助培植:~新生力量。

  • 7、扶质[fú zhì ]

    1.护拥身躯;扶持本根。

  • 8、俘执[fú zhí ]

    1.俘获擒捉。

  • 9、父执[fù zhí ]

    〈书〉父亲的朋友。

  • 10、讣纸[fù zhǐ ]

    1.即讣帖。

伏锧相关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