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)
(jiā)

客家

  • [  kè jiā  ] 
  • ㄎㄜˋ ㄐ一ㄚ
  • PT PG
  • 名词

客家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指在西晋末年和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,现在分布在广东、福建、广西、江西、湖南、台湾等省区的汉人。

Hakka;

引证解释

⒈  相传 西晋 末 永嘉 年间, 黄河 流域的一部分 汉 人因战乱南徙渡 江,至 唐 末以及 南宋 末又大批过 江 南下至 赣 闽 以及 粤 东、 粤 北等地,被称为“客家”,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,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 汉 人的自称。以 粤 东 梅县、兴宁、大埔、五华、惠阳 等地最为集中。尚有部分分布 广西、四川、湖南、台湾、海南岛 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 南洋 一带。语言保留了较多的汉语古音,称“客家话”。

章炳麟 《新方言·岭外三州语》:“广东 惠 嘉应 二州,东得 潮 之 大阜、丰顺,其民自 晋 末踰岭,宅於海滨,言语敦古,与土著不相能, 广州 人谓之客家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为主人做事的工人。

《谈征·名部下·客家》:「焦光饥则出为人客作,饱食而已,今人谓客家者本此。」

⒉  在外行走做生意的人。

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·张协状元·第八出》:「纵饶挑贩客家,独自个担来做己有。」

⒊  客家人的简称。参见「客家人」条。

英语翻译

Hakka ethnic group (Han Chinese migrants from north to south China)​

德语翻译

Hakka

法语翻译

Hakka (Volksgruppe in China)​ (Eig)​

客家(ke jia)同音词

  • 1、客贾[kè jiǎ ]

    1.商人。因贩卖货物而往来各地,故称。

  • 2、科甲[kē jiǎ ]

    汉唐两代考选官吏后备人员分甲、乙等科,后来因称科举为科甲:~出身(清代称考上进士、举人的人为科甲出身)。

  • 3、剋架[kè jià ]

    〈方〉打架。

  • 4、克家[kè jiā ]

    1.本谓能承担家事。 2.指能继承家业。

  • 5、克架[kè jià ]

    1.方言。打架。

  • 6、可佳[kě jiā ]

    1.可嘉;可喜。

  • 7、可嘉[kě jiā ]

    1.值得赞许。

  • 8、颏颊[kē jiá ]

    1.犹情面,面子。

客家相关词语